新古微信服务号

北京潘家园淘书记

访问 2276 次
    荆时光 几年来胡乱买书,颇有些访书胜地,不易忘记。其中印象最深刻的,当属京城最大的古旧书集散地---潘家园。它对于京城爱书人的意义,就相当于嘉年华对于好玩乐的人一样。比起北京的琉璃厂、中国书店,其味道完全不同。那里混合了太多的兴奋沮丧、得意失望,你爱书爱得越深,你的感情历程就越刺激,越值得回味。
每逢周末,当你背着大包或蛇皮袋,跨进大门时,迎面而来的是一堵迎宾墙,上书烫金的几个大字---"潘家园旧货市场",标志着你已经来到了这个"江湖",至于你的赢输,全看功夫和运气了。当然,此时,你的心跳会加快,你似乎感应到心仪已久的好书的召唤,于是,你着了魔似的,绕过墙,沿着向东的路,急匆匆地向古旧书区奔去。至于路边的古玩摊,恐怕只能是当成树了。百米之途完成后,你所见到的,就是这条多达数百摊位的书廊了。
潘家园的旧书,多是小贩们平时自各地收来的,种类繁多和价格便宜是必然的事。因此,淘书的人也格外的多。天还灰蒙蒙的时候是黄金时刻,这时候是书比人多,你就可以跟慈禧用膳一般的从容挑剔了。如果你起得晚了,到达的时候天已放亮,那么,你就不得不一边和人群竞争,一边挑战自己决断速度的极限。如此一来,你就成为了一名耕耘在这片土地上的脑力和体力的双重劳动者。人一多,好书往往被捷手先得,这就要求你以最高的效率浏览一遍整体情况,经过多次实践比较,我有了自己的最优浏览方案:第一,先迅速走到书廊的尽头,自里向外看,这样,就可以最有把握得到处女摊的优先开发权。第二,暂时不去看那些低价甩卖的书堆,哪怕摊主声称五毛一本。第三,暂时不去扎人堆,以免浪费了时间。第四,看见好书,马上拿下,只要价格别高到发达国家水平。第五,小心自己的钱包,如果不见了,就不必在这个江湖上混了。在我第一次实施以上方案时,我以二十元的价格得到了周作人的《药味集》初版初印本,以六元价格得到期盼已久的《贩书经眼录》,第二次则以三元购到黄裳的《珠还集》,实实在在的物质刺激使我迷信上了自己的淘书法则。
由于摊主多是"固定坐贩",重视回头客,所以待人客气,各种书籍,随你翻弄摆布,还会帮你介绍邻摊的好书,供你选购。他们就专业能力而言,未必很懂书,但是经营之道还是熟稔的。有的书贩生意越做越大,已经车房两全,以另类方式解读了书中自有黄金屋的道理,并且致富思源,往往又成为颇有知名度的藏书人。当然,大多数的书贩还是得几元几角地挣钱,他们恐怕一辈子也没有发财的机会,而永远以一个平凡的姿态参与贩书运动。他们铺一块塑料布,卖四处搜罗来的旧书刊:老版的线装书、袖珍的语录、成套的画册和期刊、民国的初版本、建国后的旧书、近年的积压书,以及信札书画等等,让你不得不叹服他们的搜罗之广。
来淘书的人,也如同这里的书一样,什么职业的,什么年龄的,甚至什么地区的都可能有。据我所知,好多外地来京出差的爱书人,往往特意赶来访书,如果没有等到周末的际会,他们是必然做兴叹感的。相识的便互称书友,这里就成为他们聚会的场合,常常是赶完场子,大家就到酒楼找个雅间边吃边聊,吃得简约而讲究,聊的是最近的淘书所获,说的人是眉飞色舞洋洋自得,听者则或惊羡或质疑。周末的潘家园俨然成为不少人休闲交游的绝佳场合。我想,淘书访书到这种份上,基本上已是至高境界了。显然,这是其他书店所不能比的。
潘家园,近年来随着知名度的提高也渐渐被媒体所关注。《南方周末》曾大篇幅予以报道,《新京报》书评版的相关文章,也被我剪下收藏。电视台的介入,笔者也有幸作为重要演员参与了一把。当然,主角是那个卖线装书的老人,年过七旬的他,打扮得像个乡村老教师,在一群青壮年书贩中格外显眼。听到摄影记者要拍自己的时候,他竟然露出了孩子才有的羞涩。
当按记者要求,我和老人做递书接书状时,隔着书,我分明感受到老先生的手在颤抖,是紧张还是疲倦,恐怕这真的是个有韵味的话题了。
一转眼,三个小时过去了,按常理应该逛了一圈了。这时你可以揉揉眼睛,活动一下筋骨,思考一下自己是留是去。若是留,那你肯定还有新发现,若是去,这叫做"见好就收",也不失为一种节制。而我,往往是再转一圈,挑几个曾捡漏的摊好好梳理一遍。正由于活做得细,我曾淘到了孙犁先生签赠的《陋巷集》和剪纸《百花齐放》等好书。我一直坚信在淘书的时候,"功夫不负有心人"是格外的灵验,而潘家园最大限度上给了你下工夫的空间,这也是其他书店所不能比的。
当你离开这个江湖时,你已经肩扛手提了,同时,你的钱包却死亡了。如果,你爱书,那你就去潘家园过瘾吧,那里是爱书人的天堂。因为那里到处是书和爱书人。如果,你不喜欢看书,那你也去潘家园体验吧,那里将是煎熬你的地狱。因为那里到处是书和爱书人。

(责任编辑:李雪芹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