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古微信服务号

琉璃厂古籍书店探幽

访问 2541 次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文/杨小洲

进入古籍书店店堂中,满堂的旧籍龙钟老态地酣睡在架上,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忆中而不可自拔。空气中散发的霉腐气味,似江南雨季里的藏书楼,愈发显出老宅的一片安静。京都典故与皇城逸闻,弥漫在故纸书页中,"古籍书店"才显露名副其实的老派面目。
在和平门往南的新华街上,有一处十字路口,东西向临街有不少挂着轩室堂号的老房屋,神色暗淡地流露着陈旧的气息,清朝兴旺起来的琉璃厂,目前只剩下这块地方。沿琉璃厂往西街走去,路两旁都是旧书店和南纸坊,间隔的空间或通道的壁上,也被古玩小摊?quot;挂铺"所占领,显得十分拥挤,也显得格外热闹。可当你驻足浏览,就发现这些店、坊、摊、铺卖的东西大都千篇一律,都是纸墨笔砚、玉瓷铜瓦,雷同得像科场作弊的抄袭,见不出自己的风格。而四周游荡的拉客仔不断尾随纠缠,兜售假古董,让你如同身陷险恶江湖,仿佛进了新龙门客栈,到处潜伏着危机。
这条西街的南面开有一家古籍书店,是木结构的两层楼堂,门橼梁柱都很简单,与同街排列的几家书店纸坊外观相近,一色的朱红大漆,沿街排列,像紫禁城的外墙。一楼经营的大多是近几年新出版的书籍和文房用品,绘画全集、册页条屏、花翎折扇、线装印谱等等,与书籍杂陈成为销售的主流,置放在店堂前面的部位,似乎是有意为东张西望的游客而准备,看上去不像纯粹的书店,缺乏那种宝藏深山、引人入胜的布局安排。待真正深入到店腹,卖的也还是近些年出版的古籍新书,即使有带函套的线装本,也多是《脂砚斋重评石头记》、《陈老莲水浒叶子》、《西湖十景》、《板桥杂记》之类再版的品种,好东西经这样重复折腾,免不了让人乏味。只有顺着木质楼梯登上二楼,方觉天地顿时改观。
细细打量这座老房子的结构,阔大的屋室呈丁字形,曲折却并不完全,似乎原来一座大宅院中留下的局部,隐藏诉说着没有完结的故事。靠墙的书柜里装满了书籍不用说,就是屋中间展示善本的宝龛柜底下,都堆满了用细绳捆扎的线装书,像殷实的大户人家里被遗忘的小妾,悲戚愁苦终日无心打扮。如果抬头再看书架上这些旧籍八万十万的标价,就知道它们仍然一如既往地等待着过去的富裕生活,老死都不肯下嫁寻常人家。可是有钱人看不上她,升斗小民她又不入眼,两不情愿,只好抱定白头宫女的命运,青灯古佛地耗费自己。在这些心事重重的古籍中荡漾,真有点懒寻旧梦的感觉,连思绪都变得模糊了。
于是走到一小片民国自留地,俞平伯的《燕知草》即使品相不好,卖价都惊人,像妇道人家眼里的孩子,怎么丑陋都是宝贝。以前曾见到一本彩色封面的《石达开日记》,早有学者指出此为欺世盗名的伪造品,可就是这样薄薄小册子也要卖四百元,不知是因了珍贵而伪造,还是因了伪造才珍贵,反正都物以稀为贵,理直气壮像旧衙门八字敞开,一副有理无钱莫进来的架势。
看到一本牛皮封面的《五经》上下册,精巧厚实的手掌开本,烫金字体印着"宋哲元赠",熠熠生辉。这位抗日将领少年时得母亲教诲,苦读诗书,《五经》便是其母所授启蒙之本。宋将军建树一番事业后,怀念母亲养育之恩德,自印此书广为传赠,以流传民族传统精髓,迄今也有七十多年了。可喜此书保存完好,承载的意义又非比一般,让人为之心动。我将书从宝龛柜里拿出翻阅,遥想1933年喜峰口长城上挥动红缨大刀抗日的勇士,耳边回荡起儿时学唱的《大刀进行曲》,气概激昂、令人振奋,那一声高喊"杀"更是充满冲锋的快感。今年是抗战胜利60周年,有心想买下是书作为纪念。看标价500元,贵得烫手也欲做好汉拼此一决。幸好身边带有刚领得的稿费,遂了心愿,以自己的方式纪念民族将士中华英魂,不亦乐乎!

(责任编辑:朱瑾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