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古微信服务号

北京潘家园的凌乱与乐趣

访问 2392 次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文/凌云岚

走到最后一个摊位,摊主是个老头,生意做得懒心没肠的样子。这样的卖家,要不很难砍价,因为可能他不在乎一笔两笔的小生意;要不就是很容易,想赶快卖了回去。不知道这次的运气如何呢?心里嘀咕着,弯下腰扫了一遍地上的书,抄起一册《清代日记汇钞》:"这本多少钱?"老头瞄一眼:"12。"
这本书是上海人民1982年 的版本,属于上海史资料丛刊中的一本,全是涉及上海的清人日记,书倒是好书。一本书讲价很难,所以再仔细看,有本《北京的城墙和城门》,瑞士喜仁龙著,早前在学校二体地下旧书店见过,那位自认行家的店主开价就是二十多。当然,还是装无书可挑,凑合找本的样子拎起来?quot;加上这本呢?""这本,得8块。""这本还要8块?"在严厉质问之下,老头好像有点心虚,嘀咕着说:"现在北京是研究热点呢。"一句话说得我肃然起敬,没想到他对学界动态还很清楚。
潘家园的喇叭已经开始播音,内容是催促各摊主赶快收拾东西走人,老头不想恋战,讲了讲总共十四元让出。我的第一次潘家园之行结束。
周末又去,这次看见正常的潘家园书市是什么样子,大棚后一条狭长的水泥路,两旁全是地摊,杂书居多。依次看过去,累得腰酸背痛,书摆得全无章法。看了一大圈,没什么入眼的,大概是没练出沙里淘金的本事。有几个摊位有不少旧刊,看得人心痒,可一问价,就又心如止水。大开本的《小说世界》,当年包天笑因其印刷精美颇为自得,七八十元一本;比较多见的如《新青年》、《语丝》、《论语》、《文学杂志》、《小说月报》、《万象》之类,均价都在40元上下。
看得热闹,临了什么也没买,这次真的是空手而归。
一个星期后,因为有个朋友要去开眼界,兼买送老外的礼物,却又去了潘家园,这次买到两本《生活教育》的影印本,陶行知主编的刊物。因为缺一本,所以30元成交。
第四次,与真由美、白井两个日本学生相约同去。这次看得细,倒真找到些书。一本厚厚的《中国近代史参考图录》,40元,收各种近代史照片,包括报刊书影。两元书中挑出《陶行知的生平及其学说》及徐铸成的《杜月笙正传》两本。最大的收获是在一个专卖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书的摊上,一本本翻,有本书真的令人眼睛一亮,因为那封面一看便知是丰子恺的手笔。拿起来细看,果然,这本小书《白雪公主》,为丰子恺之子丰华瞻翻译的格林童话中的一本,里面有多幅丰子恺配的插图,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52年的版本。拿起来问价,摊主要10元,又翻了一手灰,找到同一套书中的另两本《格利芬》、《海兔》,讲价良久,以18元成交。
最近一次去潘家园,是今年的五月八日,这次已经逛出了经验,细细看了一遍,找到一套台湾版的《中华民国史事日志》全五册,成交价90元。之前第一个摊位,摊主堆了一地两元书,与平日的不同,质量还颇好,翻了半天,找出十余本,最后把摊主没打开的三个蛇皮袋也翻了一遍,计得书:外国人看中国抗战丛书两种《红色中国的挑战》(斯坦因)、《中国之行》(费正清);《冯文炳选集》、《乡土中国》、《鹤惊昆仑》一套、《李星沅日记》(可惜只找到下册)、几本霍桑探案集……反正装了一大包,凯旋而归。
潘家园,一如在那里翻找到的旧书,总是零乱,总有乐趣。

(责任编辑:沙白)